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鈺—— 網絡輿論治理觀初探

發(fā)布日期:2019-05-14   來源:新聞戰(zhàn)線

提升網絡輿論治理能力,應樹立真實觀,處理好觀點與事實的關系、局部真實與整體真實的關系;樹立責任觀,培養(yǎng)網絡使用行為中的責任意識;樹立生態(tài)觀,把握多樣性、平等性、積極性的輿論原則;樹立青年觀,培養(yǎng)青年意識,信任青年力量。

網絡輿論治理觀初探

互聯網進入中國僅20多年,卻比任何技術手段對社會的影響都更為深刻。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并存,其影響力特別是輿論影響力與日俱增,網上信息左右網下行為日益明顯。網絡輿論對整個社會輿論發(fā)揮著集體議題設置作用、認識框架形成作用、行為選擇引導作用,網絡輿論治理成為當代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。

網絡空間的存在實質

網民覆蓋的高普及率、網民數量的高增長以及網民使用的高依賴度,展現了一幅網絡空間的“三高”鮮活圖景。手機幾乎成為人體的“新器官”,無線網幾乎成為社會的“新空氣”。馬克思在19世紀中葉曾把報紙比作“社會輿論的紙幣”,進入21世紀,網絡則成為“社會輿論的信用卡”。

作為信息平臺的網絡空間;ヂ摼W的興起源于異地信息傳輸、海量信息傳輸,從軍事領域到學術領域到商業(yè)領域再到全社會,其信息平臺功能日趨擴大與穩(wěn)定,成為當代公眾獲取新聞和各類信息的主渠道。從信息平臺的存在實質分析網絡空間的影響力,任何傳統(tǒng)新聞媒體不進入網絡空間,就無法獲得大的傳播力,而更具顛覆性的是:任何搜索類、聚合類、社交類網絡公司都具有媒體屬性,盡管多數網絡公司宣稱自己只是科技公司;任何網絡用戶都具有記者屬性,盡管公眾認為自己的信息傳播只是個人行為。從根本上看,由于互聯網的出現,集中式的信息傳播行為已讓位于分散式的信息傳播行為。

作為社交平臺的網絡空間。截至2018年12月,微信朋友圈、QQ空間用戶、微博使用率分別為83.4%、58.8%和42.3%。從網絡用戶在微博、微信中的活躍程度看,特別是從大眾對微信朋友圈的依賴程度看,網絡空間的社交平臺屬性非常清晰,其社交黏性也是強大的。

作為商業(yè)平臺的網絡空間;ヂ摼W的商業(yè)應用是網絡空間能夠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關鍵原因。從網絡購物、網上外賣到網絡理財、網上支付,中國的大型互聯網公司發(fā)展迅猛,逐漸成長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。網絡空間的盈利性促使大量資本進入這一領域,商業(yè)力量無疑成為建設網絡空間的主力軍。

作為娛樂平臺的網絡空間。網絡信息呈現的多媒體形態(tài)、網絡使用的個性化和交互性傳播,使得網絡空間成為良好的娛樂載體。從網絡音樂、網絡文學、網絡游戲再到網絡直播、網絡短視頻,網絡空間的各種娛樂應用層出不窮,而且會迅速成為“爆款”并形成大規(guī)模用戶群體,短視頻內容也向個性化、優(yōu)質化內容發(fā)展,其線下的帶動力、轉化力日趨顯現。

認清網絡空間的存在實質,對網絡傳播行為的引導與約束就有了基本依據。作為虛擬世界的網絡傳播有其特殊性,在網絡空間的輿論治理中,關鍵是樹立有針對性的、適應網絡傳播規(guī)律的新觀念。

網絡輿論治理的真實觀

判斷網絡空間的輿論質量,首要標準是信息的真實性。在網絡空間特別是社交媒體成為傳播新聞的主要渠道后,最突出的問題是:信息越來越多,真相越來越難以獲得,以至于“后真相時代”成為一個全球性熱詞。

確保在網絡空間中傳播真實信息,要處理好兩對關系:一是觀點與事實的關系。前者是主觀的認識、情緒,后者是客觀的存在,在傳播中要將兩者進行區(qū)分,特別是不能將想象作為事實來傳播,避免網絡空間中出現“情緒比真相跑得更快”的問題;二是局部真實與整體真實的關系。前者是微觀真實、現象真實,后者是整體真實、本質真實,在傳播中既不能以偏概全、以點帶面,也不能以本質真實的名義進行“客里空”式的報道。

進入全媒體時代,中央新聞媒體等傳統(tǒng)黨媒、主流媒體積極推動媒體融合發(fā)展,堅持移動優(yōu)先策略,發(fā)展各種聚合式、互動式、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,如人民日報上線的“人民號”平臺已吸引數千家黨政機關、高校、優(yōu)質自媒體和名人入駐,極大提升了網絡輿論真實性水平,也引領了網絡輿論真實觀的形成。

網絡輿論治理的責任觀

網絡空間的結構是扁平化的,網絡傳播的主體是全民性的。這些特點決定了網絡輿論治理要堅持“我為人人、人人為我”原則,培養(yǎng)網絡使用行為中的責任意識。在網絡傳播中,匿名不應成為濫用自由的保護,有序則應成為自我約束的共識。

近代新聞業(yè)興起以來,自由表達權的濫用,使得社會不得不對新聞界的行為進行約束。這種約束既包括以法律形式體現的制約,又包括新聞界自身進行反思而提出的行業(yè)自律或新聞倫理要求。在當代西方網絡輿論中,傳播虛假與仇恨的信息已經讓社會發(fā)展付出了巨大成本,引起了學界、業(yè)界的反思。

網絡輿論治理中,要形成自發(fā)維護網絡空間輿論生態(tài)的共識,明確網絡傳播行為的法治邊界,依法處理各種錯誤行為。

在網絡空間中培養(yǎng)責任意識,體現在三個方面:一是基于事實進行傳播,對于未經核實的信息不進行傳播;二是基于倫理進行傳播,對于違背社會公德、侵犯個人隱私等的信息不進行傳播;三是基于法治進行傳播,對于違反憲法和各項法律的信息不進行傳播。需要說明的是,對于作為商業(yè)平臺的網絡空間來說,要求網絡傳播行為體現社會責任,也是保障網絡商業(yè)行為規(guī)范健康的堅實支撐。

網絡輿論治理的生態(tài)觀

網絡傳播中的海量參與主體使得網絡空間的輿論呈現天然的多樣性,構成了不同于傳統(tǒng)媒體輿論生態(tài)的網絡輿論生態(tài)。

建設良好輿論生態(tài),要把握好三個原則:一是多樣性原則,堅持正確方向的同時,允許在網絡空間中存在多種聲音,具有“無害的多樣性”的生態(tài)是充滿生機的;二是平等性原則,對于網絡空間中出現的不同聲音乃至錯誤意見,以平等的姿態(tài)進行交流溝通,或是以實名身份進行認真對話,切忌生硬地“打板子”“抓辮子”;三是積極性原則,堅持以積極的姿態(tài)參與網絡輿論生態(tài)建設,避免在網絡空間“不屑說”“不會說”的問題,避免在紛繁輿論中的“不作為”“亂作為”。

在網絡輿論生態(tài)建設中要理解好“正面宣傳”的內涵。新聞輿論工作的力量,來自于黨性和人民性的統(tǒng)一。不能夠簡單地把正面宣傳理解為只能報好的東西,應該打開思路——所有推動社會進步的報道,都應該視為正面宣傳;蛘哒f,只要發(fā)揮正面力量的報道,都是正面宣傳。正面力量跟正面內容是完全不同的,一個是效果維度,一個是內容維度。積極的輿論監(jiān)督、建設性的批評報道,都屬于正面的力量。

建設好網絡空間的輿論生態(tài),就會逐漸形成自我凈化、發(fā)展機制,理性、積極的聲音就會成為主導力量。

網絡輿論治理的青年觀

青年人對互聯網有著天然的接近性,自稱為網絡空間的“原住民”,把其他中老年人稱為網絡空間的“移民”,盡管有夸大成分,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網絡空間的青年屬性。不論是各種直播平臺還是短視頻平臺,之所以能夠流行,都是以青年人的使用、推崇為主要動力。

網絡空間的活躍主體是青年人,網絡輿論的建設主體也理應是青年人。網絡語言、網絡傳播習慣是網絡用戶自發(fā)地、自下而上地形成的,要掌握這些語言與習慣,需要長時間親近網絡、使用網絡,培養(yǎng)母語般的網絡意識與行為。

在網絡輿論治理中發(fā)揮青年的作用,具體表現在:一方面,培養(yǎng)青年意識,在網絡空間建設中主動與青年人溝通,掌握青年人的習性與需求,特別是掌握以輕松心態(tài)、娛樂姿態(tài)進行真誠溝通交流的能力;另一方面,信任青年力量,充分發(fā)揮青年人在網絡輿論治理中的生力軍作用,放手讓青年人負責,創(chuàng)造條件和資源幫助青年人實現自己的網絡藍圖。

對于網絡輿論治理來說,既要在具體網絡輿論內容上著力,更要在培養(yǎng)、使用能夠治理網絡輿論的青年人上用力,后者會產生更具基礎性、持續(xù)性的作用。

作為全新的輿論場,網絡空間的輿論治理是一個嶄新的挑戰(zhàn),需要不斷創(chuàng)新觀念。技術應用與法治思維在網絡輿論治理中的運用都取決于觀念變革。新觀念帶來新行為,新行為帶來新力量。如此,網絡空間會越來越清朗,互聯網也會越來越成為中國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最大增量。

責任編輯:葛鴻燕

校對:葛鴻燕

稿件反饋 

中紙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
該文章系轉載,登載該文章目的為更廣泛的傳遞市場信息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,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本站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,并不用于任何商業(yè)目的,我們已經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,如有漏登相關信息或不妥之處,請及時聯系我們,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。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

 


 
網友評論
 
 
最新紙業(yè)資訊
訪談
紙業(yè)資訊排行
最新求購
南京中紙網資訊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02-2020 蘇ICP備10216876號-2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:蘇B2-20120501 
蘇公網安備 32010202010716號
視頻號
抖音